第 77章画展前夜-《大道至简》
第(1/3)页
巴黎的暮色是被金箔染过的。
枫丹白露的余晖穿过奥赛博物馆的穹顶玻璃,斜斜切进展厅,给冰冷的大理石地面镀上一层暖光。周苓站在展厅中央,看着工人用特制的碳纤维挂钩,将《南北渡》缓缓挂在主墙的正中央,心脏像被一只温柔的手攥着,既紧张又发烫。这幅画是她和陈迹耗时半年的心血,也是这次“水墨映西洲”画展的灵魂——画布左侧,是陈迹笔下的北方太行,墨色苍劲如铁,山石棱角分明,枯笔皴擦间带着北派山水的雄浑;右侧是她画的江南水乡,青瓦白墙浸在烟雨里,墨色温润如水,湿笔渲染处透着南派画风的婉约;而画面中央,一座石桥横跨两岸,桥栏上爬着的青藤,一半染着北方的霜白,一半沾着南方的水汽,像两只伸出的手,紧紧握在了一起。
“小心点!左边再挪半厘米!”马克的声音打破了展厅的静谧。他穿着熨烫平整的灰色西装,领带打得一丝不苟,额头上却渗着细密的汗珠。作为这次画展的策展人,他比谁都清楚这幅画的分量——它不仅是周苓和陈迹的代表作,更是东西方艺术碰撞的结晶。工人调整好画作的位置,退到一旁,马克走上前,用干净的白手套轻轻拂去画框上的浮尘,画框是枫丹白露的橡木做的,纹理里浸着百年的木香,与画中的水墨气息交织在一起,竟没有丝毫违和。
“昨天有位意大利评论家来看过预展,”马克拿着平板走过来,指尖在屏幕上滑动,调出一张照片,照片里是《共秋》的细节——这幅画是双联画的形制,却没有遵循西方双联画的对称构图,而是左边画着塞北的胡杨,金黄的叶片在秋风里翻飞,墨色枯硬如铁;右边画着江南的银杏,鹅黄的扇叶落在青石板上,墨色柔润如脂。“他叫卢奇奥,是佛罗伦萨美术学院的教授,”马克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,“他说《共秋》里的‘颜色对话’,比提香的双联画更有诗意——北方的冷与南方的暖,不是对立,是抱着走。他还说,这种‘和而不同’的美学,早在中国的《论语》里就有了,没想到能在巴黎的展厅里看到活的例子。”
周苓看着平板里的评论,指尖轻轻按在屏幕上,卢奇奥的文字是意大利语,旁边附了法语翻译,她虽然看不懂原文,却能从那些跳跃的词汇里感受到真诚的赞赏。忽然,她想起三个月前在蒙马特的画室里,陈迹教她调墨的日子。那天她总也调不好枯笔的干湿度,画出来的胡杨像被水泡过的烂木头,急得眼圈都红了。陈迹没有说话,只是从身后握住她的手,他的指尖粗糙,带着常年握笔磨出的厚茧,与她的指腹相贴,温度透过皮肤传过来。“你看,”他的声音在她耳边很低,带着松烟墨的清香,“枯笔不是硬干,是墨里藏气,你把腕力收一点,墨汁少蘸一点,让笔锋自己‘渴’起来。”他带着她的手在宣纸上划过,一道苍劲的线条跃然纸上,像胡杨的枝干,顶着风沙的韧劲。“艺术就像两个人走路,你偏软,我就偏硬,互相撑着,才能走得稳。”那时她不懂,只觉得他的手很有力,现在看着《共秋》里的线条,忽然懂了——那些看似对立的笔墨,其实都是彼此的支撑。
“你看,我们的心意,他们都懂。”陈迹的声音在身后响起,他不知何时走到了她身边,手里拿着一块干净的抹布,正在擦拭现场创作区的画桌。两张米白色的宣纸已经铺好,用镇纸压着四角,镇纸是他从国内带来的,青田石做的,上面刻着“知行合一”四个字,是他爷爷传下来的。画桌旁边,那盒枫丹白露颜料静静躺着,颜料盒是胡桃木的,上面刻着繁复的洛可可花纹,里面装着十二种颜色,都是用枫丹白露的泉水研磨的,最特别的是一种赭石色,带着泥土的温润,是周苓最喜欢的颜色。
周苓转头看向陈迹,他穿着简单的白色衬衫,袖口卷到小臂,露出结实的小臂肌肉,上面沾着一点墨渍,是昨天试笔时不小心蹭到的。他的头发有些凌乱,额前的碎发垂下来,遮住了一点眼睛,却挡不住眼底的温柔。他们认识十年,从美术学院的同学到并肩作战的伴侣,争吵过无数次——她偏南派的温婉,喜欢用湿笔渲染,追求“逸笔草草,不求形似”;他偏北派的苍劲,喜欢用枯笔皴擦,讲究“骨法用笔,气韵生动”。最激烈的一次,是为了《南北渡》的石桥,她想画得柔一点,用淡墨晕染出桥影;他想画得硬一点,用焦墨勾勒出桥栏,两人吵到半夜,差点把画纸撕了。最后是陈迹先妥协的,他说:“你的水色软,能中和我的硬劲,就按你的来。”可真画的时候,他却在桥栏的缝隙里加了几笔枯笔,像石缝里长出的草,硬中带柔,让整座桥都活了。
傍晚时分,展厅的门被轻轻推开,艾米丽走了进来,手里捧着一个深色的木盒,脸上带着一丝局促。她穿着一条淡蓝色的连衣裙,头发梳得整齐,和上次见面时的叛逆模样截然不同。上次见面是在预展的筹备会上,她作为皮埃尔先生的助手,态度傲慢得很,直言不讳地说:“东方的水墨画太单调了,只有黑白两色,根本登不上巴黎的艺术殿堂。”那时周苓气得说不出话,陈迹只是淡淡地说:“等你看懂了墨色里的五色变化,再来评价吧。”
“周小姐,陈先生。”艾米丽走到他们面前,把木盒递过来,声音有些紧张,“这是皮埃尔先生让我送来的。”她的法语带着一点口音,语速很快,“他说,这三支画笔是用枫丹白露森林里的鹅耳枥木做的,树龄有一百年了,木纹里浸着枫丹白露的水意,或许能帮你们画好明天的现场创作。”
周苓接过木盒,入手沉甸甸的。木盒是复古的抽拉式,表面打磨得光滑,泛着温润的光泽。她轻轻拉开木盒,里面铺着深红色的丝绒,三支画笔静静地躺在里面。画笔的笔杆是鹅耳枥木的本色,带着自然的纹理,像流淌的溪水,笔毫是黄鼠狼的尾毛,蓬松而有弹性,尖端泛着淡淡的光泽。她拿起一支,指尖摩挲着笔杆的木纹,能感觉到里面隐隐的温润,像是真的浸着枫丹白露的泉水。
“你看盒底。”艾米丽提醒道。
周苓翻转木盒,盒底刻着两个小小的汉字——“共色”,字体是隶书,古朴而典雅,显然是特意请人刻的。“皮埃尔先生说,”艾米丽的声音柔和了许多,“上次他的态度不好,让你们受委屈了,这两个字算是他的道歉礼。他还说,看完你们的预展,他才明白,艺术没有国界,颜色也没有高低,东方的墨色和西方的油彩,是可以‘共色’的。”
第(1/3)页